难舍能舍 难得能得杨 霖(新加坡艺术评论家)
有人说当你想要认识某一位艺术家时,你首先必须认识他的
作品。相对的,当你被某一件作品吸引时,相信你也会不由自主
地想去进一步了解这位艺术家。韩书力就属于后者,他是一个以
优秀作品来吸引你认识他的画家。他没有标新立异的外形、没有
所谓艺术家的“脾气”,但是对于艺术的执著和坚定,就像他选
择留在西藏一样,是不容置疑的。
韩书力是汉人,1948年出生于北京。1973年赴西藏高原,在
西藏展览馆从事美术创作至今,曾率队在全藏境内考察宗教与民
间艺术。1980年考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。曾举办多次个
人画展及联展,被中国文联、中国美协评为“二十世纪末中国画
百杰画家”。
独创“韩氏黑墨”
从-个汉文化的背景去到西藏,他树立了自己的风格,创造
了“韩氏黑墨”,颠覆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画法。他以黑白颠倒
的方式呈现水墨,画面或是阴阳交错,或有投影,或是文字与图
片的玩味组合,都是一件件让观者酝酿,让观者思考,让观者莞
尔的作品。
住在西藏三十年,韩书力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和这片土地联
结起来,他也带领年轻一代的画家们,突破传统,树立了西藏画
派的画风,别人称他为“西藏绘画新流派的开路先锋”、“雪域
高原的苦恋者”,他的导师吴作人甚至形容韩书力已经嫁给了西
藏,简单来说,韩书力和西藏是分不开的。
离开不了西藏
八十年代初期,韩书力以当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
身份,屡获美术奖项,作品深受好评,因此受邀到中央美术学院
任教,这是当时许多研究生梦寐以求的。韩书力留下了,但是这
一留,他发现了情况不妙,他必须返回西藏。“这就像一棵树被
拔了根,换了土,不是不能在北京生长,可是就是那么不适应、
那么惶恐,没有激情的来源,没有灵感的光辉。不是西藏离不开
我,是我离不开西藏。”
离开西藏,失去了创作的泉源,又怎么能创作优秀的作品
呢?韩书力独创的“韩氏黑墨”画法,就是受到“黑底唐卡”的
启迪而产生的创作。这种唐卡的作法就是在黑底上勾线,画出唐
卡需要的造型。而这种艺术的造型、笔墨、意境经营就必须仰赖
艺术家本身的人生历练以及艺术涵养。
替吴先生打工?
除了启发他创作的唐卡,另外还有一件事也激发了韩书力
“韩氏黑墨”的研究和创作。这件事发生在巴黎,让他毕生难
忘。“1999年3月,我去巴黎参展,当地人就开派对请我喝酒,
我不喝酒,他们就要我画画。还没画完,他说:侬怎么还在替吴
先生(吴作人,1908-1997)打工?实际上,在这件事之前,我陆陆
续续地就在摸索画黑底的作品,只不过那种刺激、那种场合,实
在让我刻骨铭心。”
韩书力追随吴作人先生学画有二十七年的时间,对于恩师
的耳提面命,韩书力时时刻刻铭记于心。“我觉得我对老师的尊
重和敬仰,就是应该接他的接力棒,不管跑长、跑远、跑快、
跑慢,就是继续地跑。我相信老师爱护学生,帮助学生的最终目
的,就是希望他的学生不受束缚,而且在他的基础上爬上一两个
阶梯。”
善取不如善舍
在韩书力艺术创作的阶梯上,他不断地向前迈进,随着岁月
的推移,他也深深地体悟一个道理,那就是“善取不如善舍”。
“具体一点来说,我的画能够不要的内容和支支脉脉,我
全都舍去。因为我觉得,作为一个普通人,50岁以后,他必须懂
得做减法;50岁之前,则应该尽量做加法。人生的十字路口太多
了,放下过后,反而得到更多的灵感和激情。”
对于他的艺术生命,他补充道: “我认为这三十年在纸上、
在布上,找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把汉文化的气韵和简洁,
与西藏传统绘圆的辉煌、神秘、繁复,两张皮贴成一张,贴得比
较得当时,别人就觉得顺眼、舒服,贴得生硬就是失败了。”
韩书力背负着完整的汉文化包袱加盟到西藏文化,那时候他
觉得汉文化对他是负担和压力,他的潜意识觉得他应该全身心投
入西藏的文化海洋。他把自己在西藏的三十年划分为三个阶段,
第一个十年是摆脱汉文化,第二个十年是汉藏文化的交融、取
舍,第三个十年则是挣脱藏文化的繁复细节。
他说,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气息和精神能够平和,再平和。他
的艺术生命所要实现的理想,也只有减法才能达成。
要减就要懂得舍。舍得,舍得,不舍又怎么能得?艺术如
此,生活又何尝不是呢?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